设计能重塑产业 还能改变对世界的认知
“上海”,这简单的两个汉字,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标志。“Made in China”或许被视为廉价劳动力,近年来“Made in Shanghai”正逐步被世界所认可,它代表的是“智力生产”。曾有一期《纽约时报》财经版通栏标题写着:“New York is the world, but Shanghai is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So going to Shanghai, going to China.”(纽约就是世界,但上海是世界的未来,所以去上海,去中国。)
上海正以一个充满朝气的姿态不断证明这一殊荣。在创意产业领域,上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设计之都”的大背景下,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和好的创意。当然,创意本身难以总结。如同庄子认为,人类的语言无法把握人在世界中的朴素存在,文字难以捕捉设计师的灵感,创意的过程不具有可复制性。中国有成语“庖丁解牛”,字面意为“丁厨师肢解牛”,意指“技艺超群”。无论丁厨师技艺何等超群,后人却未见庖丁出书——以文字记载技艺,这也道出中国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说”之意。在中国古代,技艺的传授采取师傅带徒弟,今天川剧中“变脸”技艺、玉雕等传承依旧如此。因为古人们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总结出来的创意并非真正的创意,创意藏在不经意之处,需要创意者不断修行后获得”。
但创意的转化过程具有可借鉴性。上海“总结创意”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们总结的不是创意本身,而是设计者、创意企业的“心”,及其“心路历程”。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斯坦佛大学演讲中说的第一个主题就是“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是如何被串联的”。他因旁听书法课,从而创造了优雅的电脑字体;因被苹果扫地出门开办“失败”的NEXT公司,从而在1997年回归苹果后创造了今天的奇迹。
创意并非一蹴而就。创意是积累,这积累来自设计团队所关注、所实践、所想入非非,以及不断实践、失败、再实践、再失败直至成功所悟出的道理。上海的诸多创意企业,涵盖创意产业多层面、多类别的设计与创意实践。有些在全国已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而有些还处于成长阶段,并非每家企业都让人一惊,但他们的实践已超越传统思维框框,为我们展开了全新的“眼界”。
优秀的创意产品体现了设计师、设计企业的产业抱负和社会责任。索尼公司最伟大的设计不是收录机,也不是栅条彩色显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及其产品所提供的精致、舒适的高科技感官体验;迪斯尼最伟大的设计不是《木偶奇遇记》,也不是《白雪公主》,甚至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迪斯尼公司及其使观众快乐的超凡能力。创意转化为产业是经济行为,但也可以说设计是在重塑产业,不仅提供更多文化附加值推动经济发展,好的设计还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态度,以及改变世界的发展进程,如苹果的 iPhone、索尼的Walkman、谷歌的搜索引擎等均是如此。对于上海设计新模式展,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上海设计的产业化进程,其中很多企业的努力已形成了蝴蝶效应,正在改变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附:自联合国授予上海“设计之都”称号已有三年,历经三年设计之都建设,“创意设计”已逐渐成为上海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那么中国的设计目前处于什么水平?上海设计之都的建设是否有具体的实现路径,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不同层面的专家有其独到的见解。
详见:创新思想是推动力,美好生活是落脚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