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又是一个世界工业设计日。就在去年3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写入我国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去年8月,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颁布《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紧随其后,一些省市出台一系列专门针对工业设计产业的促进政策。
然而,时间转过一年,挂牌于2010年6月、原本定于当年10月即投入运营的首个中国设计交易市场,至今仍在“招商”。就在业界普遍认为设计产业繁荣期已经到来时,市场发展却远没有预期得迅速。融资难、维权难、留住人才难、政策落地难、运营成本高等痼疾仍在,整个市场发展的现状也缺乏热度。
起步公司遭遇人才危机
张烨,2003年于吉林美院毕业后进入设计领域,先后从事室内设计、家居空间设计和商业空间设计。2007年初,他在一家设计公司任职并很快被提升为设计总监,接单成功率达到80%。2008年,他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选择辞职,转而成为自由设计师。2010年4月,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经营至今。
原先认为自己经营可以大展宏图,但让张烨始料未及的是,“单飞”之后各种问题接踵而至。首先就是团队的建立。“谁都知道要找适合自己的员工,但在通胀凸显、人才成本高企的大环境下,对于一个新成立的公司来说,这部分的投入是个大包袱。更大的风险在于,建立一个团队或许也不算难,但业务跟不上等于白白砸钱。”张烨这样表示。
即便找到最核心的团队伙伴,人才的流失也让张烨们感到“伤不起”。“现在处境很尴尬,个体设计公司留不住人,反成了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基地。”现任智加设计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熊伟很是困惑。
“事实上,因为接触的项目多,设计公司培养人才的周期很短。可一些很有潜力的员工刚刚能上手处理方案,便被待遇优厚的企业撬走了,而且人才一直在单方面流动、只出不进。”在熊伟看来,薪金自然是人才流失的首要原因,一个业内共知的秘密是,很多小型设计公司的人才都被大型企业给“挖”走了。针对这一状况,许多设计公司希望以期权、股权留住人才,但如果你的竞争对手也打出相同的牌,其力度是小设计公司无法达到的。
除直接跳槽的设计师外,在委托方和设计公司履行合同期间,甚至还会出现设计师被客户“挖墙脚”的情况。“一般中小企业上亿元的产值都不稀奇,而比较好的设计公司,比如洛可可,也不过二三千万元,其悬殊差距不言而喻。”一位圈内人士告知记者。他说,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平均年龄都在27岁上下,从业五六年便算得上是设计界的“骨灰级”设计师了,年轻设计师的生存压力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如果说人才问题尚可打“持久战”慢慢消化,那么业源拓展就是决定公司存亡的“歼灭战”。“说实话,本人是技术出身,如果面对的是客户,我会很有信心搞定,但如果让我自己去找客户,就真不知道怎么发掘了。”张烨也曾经试着招过业务员,但收效甚微,每个业务员都会带进来一些非主流的单子,折腾得设计部疲惫不堪,却赚不到什么钱,“有些客户甚至为了搞点免费的‘粗案’,拿我们的设计案当成抛砖引玉的‘砖头’”。
成长型公司维护版权没底气
没人才不成事,有人才之后的设计公司却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心里没底。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秘书长田文苗表示,绝大多数设计公司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都处于弱势。再从意义上强调已经没有必要,因为不是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不是不想保护,很多公司在尝试各种努力,但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保护。
维权怎么会这样艰难?“都知道专利权重要,可专利的保护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在接受记者采访前,熊伟刚刚聘请律师就公司的设计合同做了系统整改,明确了专利保护和使用细节,作为公司未来设计合同的范本。据熊伟介绍,设计公司往往会给客户同时提供三个方案进行选择。以往的合同规定,除选定的方案外,客户没有权利使用其他两个方案,但是频频出现的情况是,客户没有拿去使用,却直接拿着图纸去申请专利。
熊伟认为,“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个系统工作,绝不是打场官司那么简单,前期需要花心思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从申请材料的撰写开始,设计公司就会遇到很多障碍”。有些设计公司对自己的设计很清楚,但是对设计材料上报环节不熟悉。如果交给专利局来做,他们可能对法律和行政的表述非常明了,但是对设计本身又不了解,在这一点上,设计公司需要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专业指点。
曾有律师这样建议熊伟,不仅要对专利本身的规定做到尽可能明细,后期合同的执行、管理和流程上都要做细致的规定,比如方案如何提交等,何时确认、以怎样的方式确认等,一个环节考虑不周,维权就非常艰难。而因为流程规定不清导致设计公司无法顺利实现版权保护的案件,最终不了了之的案子已经不胜枚举。
除了需要考虑周全的合同外,在谈判桌上,设计公司和客户的实力往往不在同一个量级,这使得设计公司在维护自身权利时明显底气不足。熊伟称,很多大公司委托设计公司做一款产品的设计,在签合同的时候约定好了享有专利,使得设计成果与它的创造者之间完全脱离关系,作为设计一方,如果拒绝,委托方便以另寻合作伙伴为名施压。设计公司为了得到订单,只能妥协。
“从设计本身看,做这样的让步很痛苦,我的作品为什么完全和我没关系?而且有很多客户连署名权、网站宣传权也统统拿走,完全不允许设计公司进行自己设计产品的推广,把设计公司在自身品牌建设方面的路封死了。”熊伟说。
除了身份的不平等,大环境影响也是导致维权难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认为,“一些企业还没有完全从抄袭、模仿中解放出来。抄外国人的还有人抗议,抄自己人的几乎无人问津。设计公司认为官司打不起,打了也没用。创新是有风险的,不对创新保护,就是对创新的打击”。
一位多年从事工业设计的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很多公司都在图纸上打上‘版权所有,不得翻抄’的字样,可是设计根本没有版权一说,这在投标时最明显。可以说,投标时什么情况都会发生,投标的结果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现在这种投标方式是从有利于委托方的利益出发,对设计师欠缺保护。常常是设计公司认真做了一整套的方案参加投标,结果不但没中标,委托方拿到方案后转给其他价格低的公司,公然盗取别人的成果。设计师们明明知道要冒这样的风险,还得硬着头皮上,因为设计师、设计公司需要争取更多的项目活下去。”“从国情来看,当前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不单单在工业设计方面,很多领域都存在同样的问题。”田文苗表示。
单个设计企业还需“领着走”
工信部指导意见中明确表明,对工业设计企业在财政投入、税收、融资等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将建立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对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给予支持;企业用于工业设计的研发费用享受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工业设计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照税法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田文苗给记者解读了这一政策的初衷,“工业设计其实是个新兴领域,为更好、更快地实现对工业设计的扶持,在新的方针政策还有待实践证明的同时,让这一产业最大限度地享受已经成熟的政策的实惠”。而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已经运行多年,将工业设计并入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应该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各省市仿效工信部指导意见出台的政策来看,执行起来明显不能切合实际。因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认定有一条产值的死线,绝大多数设计企业被拒之门外,“不是不想申请,一看到划定的线,自动就退出了”。北京宇朔创意工业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程益浪说。
“要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从体制和机制上做一定程度的突破,这是根本的问题。不能用老套的观念和方法来看待工业设计。”田文苗说。“工业设计是资源整合,牵扯到很多层面,从单一层面上看待工业设计,很难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田文苗强调的“行之有效”,很大程度上是指对设计类企业的资金扶持和融资渠道的拓展。目前,设计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还没开始,如何让金融业与设计产业对接?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副主任宋慰祖认为,设计产业的投融资问题要从产业模式考虑,而不是单个设计公司需不需要投融资。
事实上,目前在圈内有公认的三类产业对接模式。第一类是设计带企业的模式,工业设计直接带动一批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企业,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投融资。像李宁、华旗等都属于这种模式,企业以现代生产企业的形式出现,虽然还没有划为设计企业,但实质上是以设计为主的企业。这属于打造自有品牌和广义上的设计公司。
第二类是更为“纯粹”的设计公司,比如“北京宇朔”,以自有知识产权的U盘设计,通过为国际大品牌商金士顿提供OEM产品,获得产品利润的比例分成,来串联制造业产业链的设计公司。
第三类是单纯进行委托设计、承接设计订单的设计企业,这类企业投融资需求相对来讲并不迫切。促成设计和制造业对接或许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当单个企业的力量过于弱小,就更需要协会和基地的大力扶持。”北京DRC工业设计基地负责人谢迪说,目前北京DRC在和广东佛山高新区管委会进行对接,用北京的设计资源提升广东制造业,5月他们带着北京的设计公司和广东的30家制造公司对接。产品开发服务,广东多是商会、制造企业自发组织的,对于市场一线的需求最敏感,对提升也最迫切,商会组织行业内有一定资质的企业与北京设计公司对接,当地政府对于真正在设计上用心思的企业也会给些政策支持。同时广东政府也有意在当地为北京DRC建设一个设计服务中心,服务大多数没有能力在企业内部成立设计部门的中小企业,鼓励设计和制造业分离,用公共服务中心的方式为企业服务。
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