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以来的这些概念车作品,既见证了我设计技术水平的渐进,也展现了我对这个行业认知的真实心路历程
刘芝鹭 (作者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技术中心造型室主设计师)
在对中国汽车设计抄袭和劣评的舆论中,我冒昧将这些年已发表过的概念车设计进行了一次整理,现在发表于《汽车商业评论》杂志,供大家研究和批评。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这是中国人凭借自己的文化和技术做的中国概念车设计,每一个设计都凝结了我和我的同事的心血。
为什么我要说概念车?
概念车,就是以概念为中心,根据设计者及车型策划者的目的而制作的对未来市场的预期车型,是对未来交通生活形式的大胆诠释。概念车的核心以车型的功用、性能、对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怀、对型面和美学的技术诠释为主。
进入21世纪,概念车或者说造型趋势既摆脱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华而不实,也摆脱了单纯的功用型为主简单的设计。现代的概念车充满了对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人文关怀,沉淀了弥足珍贵的型面处理基础。
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汽车造型这一“最难让人理解的商业艺术”呈现了百家争鸣绚丽夺目的一面。这也是日渐饱和的汽车市场、紧缺的能源、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带给设计行业的必然结果。
目前,国内制造业的研发能力与国际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造型的现实实现与技术结合存在一定的瓶颈。工业设计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它的市场运作还不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正待出台,但它对于工业企业的重要性正在慢慢被承认。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正在为设计这个步履艰难的行业奠定扎实稳定的社会基础。
在这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我将概念车的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型面和美学技术为核心,大胆诠释未来生活方式的突破性概念设计;一类是以企业文化和传统车型为基础的概念设计。
前者不受工程和市场的限制,可以极尽想象,尝试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新的型面处理方式及对现代造型趋势的理解,一般都做成比例模型作为论文发表。后者作为立项项目,是在工程所能达到的极限内,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组建设计团队为目的,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地去做民族品牌的概念设计。
两者相比,前者看得见摸得着,对提高年轻设计师、模型师的水平收效明显。后者涉及到企业研发的流程、每一工序的执行力度、项目团队的建设等等。多种外因和内因的驱动,项目面临的困难巨大,从根本上解决仍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现在,我既对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和概念设计充满希望和信心,也对面临的巨大困难有着清醒的认识。
文 / 刘芝鹭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