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末期,西方设计界普遍对“外形跟随功能”的设计指导思想提出质疑。功能主义思想有一系列局限性。以功能主义为指导思想,设计的日用品基本都是很理性的几何形式,直线、矩形,连圆弧都很少使用,颜色多为白色,这种产品显得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另外,“外形跟随功能”的含义是:外形并没有功能,它必须跟随产品的功能。其实,外形本身就具有一定功能,例如圆形的功能是转动,平面上可以放置其他东西,那么选择外形时应当考虑跟随什么功能呢?其次,面对六十年代出现大量的新电子产品,形式美的设计概念已经失去意义,电子产品象一个“黑匣子”,人无法感知它的内部功能,设计师应当通过其外形设计,使电子产品“透明”,使人能够看到它内部的功能和工作状态,这种设计要求无法用形式美表现出来。最后,形式美的设计思想很难处理各种复杂的信息。许多人开始探索新的设计理论,有人提出“外形跟随美学”,有人提出“外形跟随成本”。这些理论的潜在思想仍然是在“形式美”的大框架之下,最终人们明白,形式美设计思想是无法使电子产品的外形设计问题的,必须寻找新的设计理论基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产品符号学。它来自于语言理论:符号学。
1.符号学。人通过处理符号来交流信息、采取行动。研究这些符号的学说叫符号学。符号学是交流的一种理论方法,它的目的是建立广泛可应用的交流规则。符号学主要包括信息符号、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信息符号主要研究象征(symbol)、索引(index)、图形符号(icon)、信号(signal)。句法学研究符号组成句子的规则,语义学研究句子的含义,语用学研究它的应用效果。符号学中提出:人用语言来表示行动,称为词语行动(verbal action),它直接与人思维、交流以及行动有关。后来研究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人的理解与信息的含义。1960年代后期符号学开始变成研究媒体理论的主要方法。参与符号学研究的有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计算机专家、工业设计专家、以及美学家和教育学家。对多数符号学研究者来说,它不是一个独立学科,而是研究各种文化、艺术、文学、大众媒体、计算机人机界面中的符号和交流方式。有人从符号学角度研究美术图画的功能,有人建立了图文设计符号学、产品设计符号学、计算机符号学。
符号学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对计算机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里只提一下美国哲学家瑟欧(J. Searle)。1969年他出版了一本书“话语行动”,1979年出版书“表达与含义”,1980年他写了一篇文章“意图和行动的意向性”。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他又综合了他的思想于1983年出版一书“意向性”,该书包括十章:意图状态的本质,感知的意向性,意图与行动,意图的因果关系,潜在背景,含义,意图状态和话语行动的强调表达,含义是在头脑中吗,适当命名和意向性,后记:意向性和大脑。他的这一系列书和文章主要论述了人的有目的的行动。他提出了意图、动机、与行动的关系,他提出了话语行动,这两个理论对欧洲信息设计、思维工具(计算机等等)设计和工业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
2.产品符号学。1960年代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就探讨过符号学的应用。后来德国的朗诺何夫妇(Helga Juegen, Hans Juegen Lannoch)、美国的克里本多夫(Klaus Krippendorff)明确提出了产品符号学。后者于1962年在乌尔姆造型学院毕业,任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交流学教授。他们对产品语义学的介绍文章登在德国杂志“Die Form”1984/85年第108/109期上。1985年荷兰举办了三天讲习班,介绍了产品语义学,各国40多个工业设计师参加了学习。1990年赫尔辛基工业艺术大学举办了三天讲习班,由克里本多夫、朗诺何、布拉其(荷兰菲利普公司合作工业设计经理)、迈可寇(美国克朗可若科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莱恩夫朗可(德国工业设计教授)分别介绍的产品符号学,荷兰菲利普公司介绍了应用产品语义学改变产品形象后的效果。通过这些讲习班,产品符号学被推广到欧洲了。
克里本多夫把产品语义学定义为一个新领域,它关心的是设计对象的含义,对象的符号象征,它在什么心理、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使用。在设计方法中,它把产品的象征功能与传统的几何、劳动学、和技术美学在一起,采用比喻和语义方法。
产品语义学提出了新的设计思想。它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使产品和机器适应人的视觉理解和操作过程。在口语交流中,人们通过词语的含义来理解对方。在视觉交流中,人们是通过表情和眼神的视觉语义象征来理解对方。人们在操作使用机器产品时,是通过产品部件的形状、颜色、质感来理解机器,例如视觉经验认为圆的东西可以转动,红色在工厂里往往表示危险。你怎么会认出房子的门?通过它的形状、位置、和结构。如果你指着一面墙说:“这就是门”,没有人会相信。人们早已经把门的形状、门的结构、门的位置以及它的含义,同人们的行动目的和行动方法结合起来,这样形成的整体叫行动象征。同样,水壶、自行车、菜刀等等都具有行动象征。设计者应当把这些东西象征含义用在机器、工具、产品设计中,使用户一看就明白它的功能、它的操作方式,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重新学习陌生的操作方法。把产品符号学的思想用于电子产品设计,就是要从人的视觉交流的象征含义出发,使每一种产品、每一个手柄、旋钮、把手都会“说话”,它通过结构、形状、颜色、材料、位置来象征自己的含义,“讲述”自己的操作目的和准确操作方法。换句话,通过设计,使产品的目的和操作方法应当不言自明,不需要附加说明书解释它的功能和操作方法。怎么才能在人机界面设计中实现这一目标呢?产品语义学认为:这些几何形状的象征含义是人们从小在大量的生活经验中学习积累起来的,这是每个人的几何形状知识财富,设计师应当采用人们已经熟悉的形状、颜色、材料、位置的组合来表示操作,并使它的操作过程符合人的行动特点。
产品符号学的第二个目的,是针对微电子产品出现的新特点改变传统设计观念。传统的功能主义是以几何形状作为技术美的基础,主流设计思想是“外形符合功能”,并在三维几何空间里设计几何形状。产品造型就意味着几何形状设计,并已形成一个封闭的几何形式法则,成为机械理论和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电子产品的行为方式不同于机械产品,一个个都象“黑匣子”,人看不见它的内部行为过程,如果按照对机械产品的理解设计或操作电子产品,就回感到无奈。因为电子产品的“外形”并不符合它的“功能”, 用传统的几何形状概念无法描述这些产品的功能特性、含义和操作,设计师过去积累的大量的形状知识库在此不起作用了,所以功能主义设计思想无法适应微电子产品、机电产品、计算机产品。当你使用电子产品时,首先需要理解它的功能,需要明白操作过程,它们应当具备哪些适当状态和条件,这些都必须通过视觉来理解。怎么通过设计解决这种问题呢?从符号学入手,看看人怎么用词语表达行为。当人操作使用微电子产品时,大脑里是通过词语来思维使用或操作过程、与电子产品进行交流,当你使用收音机时,你会想:“接通电源……寻找中央广播电台……声音太小了,把声音放大……”,因此设计这些新的微电子产品,应当从人与产品的词语交流行为出发,以符号学作为设计基础。设计这些产品时,首先应当分析哪些动作词语与使用动作有关,例如“通电”、“寻找电台”等等,这些词语应当构成用户的全部操作动作过程。然后分析这些动作在该微电子产品上的含义,“通电”就意味着接通开关,“寻找电台”就意味着寻找电台的频率。下一步进行语义转换,根据这些动作设定电子产品的功能,把这些词语转变成微电子产品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按键使收音机通电,通过旋钮或按键来调整收音机的频率。
3.产品语义学的主要设计思想。设计任何产品,首先要明确用户,建立用户模型。用产品符号学设计时也同样,首先要建立用户语义模型,它主要包含用户对电子产品的操作使用经验知识、常用词语、以及对这些词语含义的理解。从日常经验中,用户发展形成了产品的操作逻辑思想,把机床一通电,它的马达就会运转,通过声音可以判断它是否在运转。但是电视机没有马达,接通电源后也没有马达的声音。怎么接通电视机的电源,它有什么反应,怎么选择电视频道,怎么改变颜色、声音、亮度,通过哪些操作可以达到预期目的。这些词语和动作内容构成了用户语义模型。这种用户语义模型是设计师的主要依据,使产品的人机界面提供这些操作条件,并准确表达它的含义。
设计中应当提供五种语义表达,这些都要从用户角度进行认识。
第一,产品语义表达应当符合人的感官对形状含义的经验。人们看到一个东西时,往往从它的形状来考虑其功能或动作含义。看到“平板”时,会想到可以“放”东西,可以“坐”,可以用它作垫板来“写”字。“圆”是什么动作含义?可以旋转或转动。“窄缝”是什么含义?可以把薄片放进去。用什么形状表示“停”?用什么形状表示“硬”和“软”使用户生产什么感觉?“粗糙”、“棱角”对人的动作具有什么含义?
第二,产品语义表达应当提供方向含义,物体之间的相互位置,上下前后层面的布局的含义。任何产品都具有正面、反面、侧面,正面朝向用户,需要用户操作的键钮应当安排在正面,但是计算机的电源开关往往安置在计算机的背面,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设计必须从用户角度考虑仪表的“正面”表示什么含义?“反面”表示什么含义?用什么表示“向前运动”、“后退”?怎么表示“转动”、“左旋”、“右旋”?用什么表示各部件之间的上下相互位置关系?怎么表示“立放”、“横放”?
第三,产品语义表达应当提供状态的含义。电子产品具有许多状态,这些内部状态往往不能被用户发觉,设计必须提供各种反馈显示,使内部的各种状态能够被用户感知。例如,用什么表示“静止”?用什么表示“断电”?用什么表示“正常运行”?用什么表示“电池耗尽”?用什么表示“结束”?用什么表示“关闭”?什么表示“锁定”?
第四,电子产品往往具有“比较判断”功能,产品语义表达必须使用户能够理解其含义。例如,用什么表示“进行比较“?用什么表示“大”、“小”?用什么表示“合格、”不合格“?用什么表示“轻”、“重”、“高”、“低”、“宽”、“窄”的含义?
第五,产品语义必须给用户表示操作。要保证用户正确操作,必须从设计上提供两方面信息:操作装置、和操作顺序。许多设计只把各种操作装置安排在洗衣机面板上,用户看不出应当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操作,这种面板设计并不能满足用户需要,往往使用户不敢操作,他们经常考虑一个问题:“如果我操作顺序错了,会不会把洗衣机高坏?”许多用户在操作计算机、电视机、电熨斗、录象机、VCD、DVD,以及许多仪表时,都会产生这种疑问。设计必须提供各种操作过程。
产品语义学强调设计师应当在产品设计中着重解决下列三方面问题。
第一,产品应当不言自明。通过产品的形状颜色,应当传达它的功能用途,使用户能够通过外形立即认出来这个产品是什么东西,用它可以干什么,它具有什么具体功能,有什么要注意的,怎么放置等等。
第二,产品语义应当适应用户。使用该产品应当先进行什么准备,怎么接通电源,怎么判断它是否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怎么识别它的操纵顺序,怎么保证每一步操作能够正确进行,怎么判断操作是否到位,怎么识别操作是否已经被执行完毕,这些与用户操作过程有关的内容,设计师都应当采用视觉直接能够理解的产品语义方式,适应用户语言思维里的操作过程,必须提供操作反馈显示。例如,车把向右转动,车就应当向右转。但是,笔者曾经见过一个棒球训练使用的投球机,当操纵杆向右转动时,投球筒却向高仰;操纵杆向左转动时,投球筒向低转。压数字电话机号码时,应当提供声音反馈、或指示灯反馈,使用户知道他是否正确输入了数字。接通电源开关后,机器应当用信号灯显示“亮”。每操作完一步后,计算机都应当反馈信息,使用户知道计算机在执行这一操作。
第三,产品语义设计应当使用户能够自教自学,使用户能够自然掌握操作方法。当你第一次在西餐馆用餐时,你怎么学会使用刀叉?你可能看看旁人怎么使用,自己尝试一下就会了,你并不觉得多难,这表明刀叉的设计给用户提供了简单自学使用的方法。同样,判断一个产品的设计是否成功,最简单的方法是看用户能否不用别人教、自己通过观察、尝试后就能够正确掌握它的操作过程、学会使用。好的设计允许用户自己进行任意操作尝试,而不会引起产品的任何操作挂死,不会损坏产品,不会造成产品的误动作,不会伤害用户自己。判断设计好坏的另一方法,是看它的操作说明书。为什么要提供操作说明书?因为从机器上无法直接学会操作。说明书越厚,表明该机器的人机界面设计得越不直观,用户无法依靠直接尝试学会操作方法。说明书越薄,表明该机器的操作方法可以直接从人机界面上领会。不需要使用说明书,是良好设计的一个标志。如果需要认真阅读三本说明书后,才会使用筷子,那么筷子早就被淘汰了。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复杂,表明产品人机界面的设计不适合用户的学习。
产品符号学认为,设计师应当尽量了解用户使用产品时的视觉理解过程,例如,用户在什么位置寻找开关?把什么形状的东西理解成开关?怎么发现操作方法?产品的形状颜色为什么会引起错觉?用户怎么进行尝试?怎么观察产品的反应?换句话,产品应当通过形状颜色给用户提供操作提示,应当对用户的各种操作尝试提供反馈信号,使用户能够进一步了解产品内部的运行行为,从而使产品行为变得透明。
产品符号学认为,用户在操作使用产品时有两种动机。一种是平衡感觉,一致相关感觉。有操作,产品就应当有反应,这是从美学敏感性引起的本能动机。另一种是行动目的引起的动机,它与操作使用过程有关。操作时,用户需要机器反馈信号,以评价操作结果。如果关门听不到声音,你能知道门是否关紧了?在操作键盘上敲入命令后,计算机没有任何反应,你知道发生什么了?计算机锁死了?计算机坏了?停电了?
用户操作出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品设计中的错误造成的,这种设计没有给用户提供准确的感知,形状颜色的含义与操作功能不一致。主要存在两种错误。第一种是从学习尝试中产品的行为动作出错中获得对操作的新的理解,例如当你把钥匙向左转无法打开门时,就会把它向右转,但是你不会把锁和钥匙弄坏,产品设计应当给用户提供这种尝试可能性。第二种是操作时的中断出错,进入了死胡同,无法继续操作下去。产品设计应当给用户提供帮助,使用户能够跳出死胡同。(Form, 1984; Vaekevae, 1990)
产品符号学的产生是设计思想史的一次重大变革,它针对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外形跟随功能)的缺陷,提出工业设计不应当以机器功能为出发点,而应当以人的操作行为为出发点,以人对产品的理解为出发点,使用户通过外形理解电子产品的功能,产品应当自己会“说话”,告诉用户它有什么功能、怎么操作。它针对功能主义的技术理性,在西方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它强调文化的作用,强调用户的思维方式、习惯行为方式对产品设计的重要作用,跳出了“以机器为本”、“以技术为本”和“把用户数学化”的设计思想,这一设计思想不但对工业设计、而且对工程设计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出现了计算机符号学等等。然而还必清醒地看到,产品符号学是从人对语言的理解角度看待产品设计,主要为了适应1970年代后出现的微电子产品的外形设计。当时西方的符号学理论的应用还处在开始阶段,还没有成熟的认知心理学供人机界面设计,当时对行动心理学的研究还刚刚处在初期阶段,对人行为的许多问题还不很清楚,还没有形成一个可在设计中应用的系统的心理学理论,1990年代以后,心理学的行动理论和认识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才给“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基础理论。这些历史状况使产品符号学在当时的工业设计中处于有利地位。各国对产品符号学的理解各有倾向。有些国家认为,符号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就是从本国文化角度选择颜色。德国有些学校系统发展了以符号学为基础的设计方法,给创新规则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使设计师可以按照符号学的理论转变到“以人为本”的立场上来。
参考文献:
1.Zeitschrift fuer Gestaltung,Form 108/109,1984/85.
2.Zeitschrift fuer Gestaltung,Form,118,1986.
3.Vawkevae, Seppo(1990): Product Semantics 89. Helsinki: University of Industrial Art.
笔者获得德国第一个设计学博士。1999年8月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