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面临国际竞争的中国工业设计业

字号+ 作者/录入:3d3d 来源:www.3d3d.cn 2006-03-03 [在线反馈] 我要评论

进入本世纪未的最后几年来,热闹的中国工业设计交流舞台上,除了国人举办各种设计研讨、学术
交流以及竞赛活动外,又增加了新的景观:一些捷足的国外设计公司和设计家纷纷来华访问,登台
亮相。请看如下的事实:

进入本世纪未的最后几年来,热闹的中国工业设计交流舞台上,除了国人举办各种设计研讨、学术
交流以及竞赛活动外,又增加了新的景观:一些捷足的国外设计公司和设计家纷纷来华访问,登台
亮相。请看如下的事实:
1998年3月18日-19日,北京举办"西方工业设计研讨会",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克里格.
佛格尔(Craig Vogel)、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执行总裁罗伯特.史瓦茨(Boberts Shwartz)、美国青
蛙设计总裁丹尼尔.哈顿(Daiuel Hardeen)和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设计部主任布鲁斯克莱斯顿(Blaxton)
专程来华演讲,介绍本国工业设计发展状况及本公司的设计过程与设计实绩。
1998年10月30日-11月1日,北京举办中日设计高级研讨会,日本国际设计交流协会以及
数家日本设计公司,面向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交流研讨。他们听取中国企业对自身工业设计发展
状况的介绍,了解各企业对设计的需求,并介绍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及设计对企业的促进作用,展
示了日本优秀工业设计(G-mark)产品。研讨中,宣传日本的设计能力是重要议题。值得注意的是
本次研讨会由日本方面出资,并且每年举办一次,本年度将在上海、广州继续举办,同样由日方出
资赞助。
1999年3月25日,英国科瑞那(Corina)公司在珠海市召开面向当地外向型企业的工业设计
交流会,介绍英国和欧洲的工业设计,明确提出该公司接受产品设计的委托,宣称其所拥有和联络
的设计师遍布欧洲各国,可以完成目标市场为欧洲任何一国的产品设计任务。
1999年5月5日,广州举办"首届工业设计展示会",美国FITCH、 EDGE、 HLB、 5D等数家设计
公司轮番介绍各自的设计思想、设计程序以及各种成功的设计作品。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近
百家著名企业的一百多名代表。本次展示会的一大特点是,不邀请国内工业设计公司参加,某些设
计公司再三争取均遭谢绝。
1999年5月7日-10日,上海举办国际艺术设计博览会,部分国内设计公司和国外设计公司参展,
著名设计家克拉尼也携作品参加了本次博览会。本次活动虽属文化交流性质,但参展的公司同样带
有开发国内设计市场,争取企业设计委托任务的目的。
另据介绍,由国内外代理机构或人员带领,直接前往国内某些具有影响力的家电企业登门拉单,寻
求设计委托的国外设计公司亦有多家。
据悉,日本著名的GK设计公司继93年与海尔公司合作组建"海高工业设计公司"之后,正进一步
考虑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独资建立设计公司。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近年来已有多家来自香港、台湾和国外的工业设计公
司挂牌营业。还有一些国外设计公司正在打探国内市场状况,寻求与国内有关公司合同,共同开发
设计市场。
以上事实清楚地表明,我国的工业设计市场正被国际工业设计公司看好,他们正以极大的热情争取
企业的关注和信任。如果说以往我们与国外的设计交流着重于学术方面的话,那么,当今的这种交
流已带有浓重的商业气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全面参与国际经济体系之际,国外的工业设计
家与设计公司正试图叩开我国工业设计业的大门,获取中国的设计市场。
不久前一家国外设计公司的"先头部队"抵达广州,他们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未来
的设计市场,我们来中国的意向已定,我们拥有一流的设计能力、充分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经验,
而需要的是中国的客户和合作者。
1、 羽翼未丰的中国工业设计业
当我们惊异地发现"列强入侵"趋势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顾自身--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的工业设计业和设计公司发足于80年代后期的广东。相对而言,广东省的工业设计不仅发展
较早,而且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经济环境,工业设计公司规模、水平在国内处于前列。
80年代初,北京、无锡、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学教师被派赴德国、日本进修学习工业设计带回了崭
新的现代工业设计理论。他们与国内学者一起,以巨大的热情通过频繁的学术演讲和著述,宣传工
业设计,使工业设计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得以广泛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政府部门与产业的
关注,并使设计教育从此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然而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当时我国的产业尚未达到以工业设计为手段,促进发展的阶段,加
之设计的普及 宣传缺乏国内鲜活的实例来证实工业设计的作用,因此在一段时期内,设计未能进入
务实的状态。
1987年最早在国内冰箱市场上崭露头角的万宝电器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杠杆的驱动下,意识到
设计的作用,率先与广州大学合作成立了"广州万宝工业设计研究院"。该研究院最初几年专为万宝
电器公司设计产品,以后逐步发展为向社会提供各类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综合
性设计实体。
1988年,在广州,以广州美术学院教师为主要骨干创立了"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相继在深圳又诞
生了由上海、苏杭南下寻求发展的"蜻蜓设计公司"。这两家公司是我国最早的面向社会的工业设计
机构,她们依托珠三角地区迅速崛起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设计出了大量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家电
产品以及时钟、灯具等,开创了中国工业设计业的实绩,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也为该地区设计业
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南方设计事务所于1994年裂变为多家设计公司,加上相继成立的其他几家民营工业设计公司以
及以院校为依托的设计公司,使该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的设计公司在数量上得以扩张,设计能力、水
平及营业面、服务范围也有相应的提高和发展。部分运营状况较好的设计公司已具有一定优势,有
的公司在开展设计服务的同时,着力于产品的自行开发,取得良好的效益。
广东另一支设计力量在企业。 由于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需要,部分具有规模的大型家电产品生
产企业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专门组建了工业设计的部门,有的企业,如美的等公司,在工业
设计方面给于了相当的经济投入,招聘了设计人才,成立了条件优越的设计中心。这些企业内部的
设计部门,成为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力量。有的设计部门在完成企业内部的设计任务的同时,还接
受社会上的各种设计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大约有30多家面向社会、以产品设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工业设计公司,其
中广州约20家,深圳约8家。
就全国范围来看,广东以外的产品设计公司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无锡、天津、南京等沿海城市。
初步的统计资料表明,其总数不足40家。(不包含以广告设计为主,少量参与产品设计的公司)
作为对照,我们看到产品设计公司在台湾约有200多家,日本在其经济高速成长期间,产品设计公司
曾有上千家之多,现在大约有200多家,香港目前有产品设计公司数十家;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大
公司还在境外开设计了多家分公司。
国内产品设计公司的数量之少,不仅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设计公司的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
也与国内上万家广告及平面设计、包装装潢公司的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国内各产品设计公司的近三年年均营业额而言,统计资料表明,很少有超过250万元人民币的。许
多设计公司在当前市场不景气的状况下,常常为生计犯愁,尽管四处寻找订单,但仍然是举步维艰。
而在国外,仅以一般中小型的设计公司为例子,平均营业额都达到了200万元美金。
另就设计公司的规模而言,我国的产品设计公司最大的不超过30人,多数是以作坊式的模式运作,
着重以完成产品外型设计为主。而在国外,稍有影响的公司,其员工人数都在50人以上,一些大的
公司员工达500多人,设备条件先进,并且在国内外拥有稳定的客户。许多公司已发展到将产品设计
与相关的学科和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的水平,可以为客户提供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程设计、人
机分析、生产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策略顾问等到一系列完善的服务。
再从设计师整体素质与设计水平分析,我国的工业设计师队伍普遍比较年轻,多数是从学校刚刚毕
业不久,缺少实践经验。设计人员当中,留学国外及获得高学历的人数不多。我国的设计公司极少
参与国际上设计竞争,整体素质和设计水平普遍不高。
此外,在设计公司的管理上,我国的设计业由于发展历史短、规模小、并且一直处在艰难的生存环
境中,因此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与国外公司存在了较大的差距。
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工业设计业尚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工业设计师作为一种独立
的社会职业,尚未得到认可;国内设计公司无论从数量、规模与综合实力、或是经济效益来看,都
与国际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无疑将可能阻碍我国工业产品设计品质的提高和产
品的竞争能力,也影响我国工业设计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 国外公司将面对的中国工业设计市场
尽管国内工业设计潜在的巨大市场与当今国内设计业的柔弱形成强烈的反差,然而国外的设计公司
进军中国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他们依然要面临以往长期困扰中国设计业发展的、同样的一系列问
题,这就是:
1)、产品开发设计的需求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
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使我国经济自几年前的过热状态冷却之后,一直未
能走出低谷。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些根本性和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解决,这种低谷中的中徘
徊状态将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改变。于是企业经济的壮大,国民平均收入的提高等一系列影响商品
经济进一步发展,进而关系到工业设计事业成长的问题,将继续存在。所有这些都将限制企业产品
开发和设计的需求。
尽管积极推进工业设计,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是一项振兴经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战略措施,
但这对于职工下岗,经济上处于困境的国内许多企业来讲,谈何容易。
总之,由于具体的中国国情,外国设计公司纵有多种优势也不能指望很快获得大量的设计订单。中
国设计市场的繁荣必须等待宏观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
2)、民众消费观念与工业设计普及率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国民经济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人们已经走出贫困
和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并且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们,青年一代的消费水平,也与他们
的前辈迥然不同。但是,中国人走向富裕的历史毕竟刚刚起步,就全局而言,一般民众的消费
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长期的贫穷落后,使价廉与"实用"成为第一原则。即使是社会上追求
"名牌"和"时尚"的潮流,也常常停留在缺乏文化内涵和盲目跟风的浮浅层次上。于是就出现了这样
的现象:有人可以在饭桌上一掷千金,却不能接受价格略高而设计优良的一件小家电。先富起来的
"大款"情愿用金钱堆砌出一个室内和服饰的"辉煌",而对日常生活用品则更是少有品味。
在我国,虽然进行了近20年的工业设计宣传和普及,但民众对于工业设计的认识仍然低得惊人。据
不久前在广州市各区居民中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对工业设计有一般性了解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不
足10%,而对工业设计完全不知或认识错误的达50%以上。
民众正确的消费观念与工业设计的广泛普及是培植优良工业设计的"土壤",面对中国当今这片"土壤",
国外设计公司,即使是优秀的设计也可能是曲高和寡。
3)、设计的报价问题
中国相当多企业家对于产品设计的价值是认识不足的,他们往往看重技术、管理和广告的作用,肯
在这些方面投入,而不肯对产品的委托设计给出合理的价格。据调查,某企业100%的领导者和相关
人员都认为,本厂一件主导产品的造型设计委托价(指被选中者)最多不应超过2万元,有的甚至说
几千元即可"搞掂"。
某些企业可以在办公楼的装修上数百万地大把花钱,也可以用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投入广告或CIS,唯
独不能在产品开发设计上作出相应的投入。
国外设计公司的产品设计报价一般要比国内设计公司报价高几倍乃至十几倍。这对于少数大型企业
或许能够考虑,但对于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不啻天文数字,他们是难以接受的。
设计的廉价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产品设计业的发展,国外设计公司面对中国的现状,也同样会受到
这一问题的困扰。
4)、模仿问题:
尽管人人都说模仿是设计创新的天敌,是一种殆害无穷的短视行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模仿却又
是中国不少企业根深蒂固的"传统"。多年来的"引进、消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模仿的代名词。
国内一些企业曾经把海外销售成功的产品丝毫不加改动地"吸收"过来,冠以自己的品牌,摇身一变,
进入国内市场,蠃得巨额利润。某些企业今天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但至今仍然沿用模仿的方式
"开发"产品,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
我们相信,我国法制将不断健全和完善,加入WTO后国家对于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打击力度将进一步
增强。但是由于以往对于仿冒和模仿等侵权行为的打击迟迟未动真格,在这种情况下,以往曾尝到
甜头的企业,不会轻易地放弃这种"多、快、好、省"的法宝。所以模仿将继续"惯性"地持续一段时
间。这也是国外设计公司在一段时期中所要遇到的麻烦之一。
3、 国外设计公司进入中国的正负面影响
置身于当今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对于国外设计公司进入国内设计市场,国家不可能对"民族设计业
"提供某种保护。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冷静地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国外设计司进入中国的利弊,
而后考虑今后的道路和应变的对策。
其实,外国设计公司进入中国设计业,并非坏事,其有利的一面在于:
1、 可以满足国内一些大型现代企业对于高品质多方位设计服务的需求。
不久前笔者对某大型电器集团进行调研。该集团开发部部长说,我们这样的企业并不十分需要某一
产品的造型设计--这些我们自己都可以完成--我们需的是未来五年乃至十年产品的开发设计与整体
策划,例如五年后产品市场状况、消费者在产品功能、造型、色彩方面的需求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等。
这位开发部长的谈话,反映了我国许多大型企业对设计业的需求。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大量的
信息资源及相关现代科技手段。我国现有的设计公司包括技术咨询顾问公司在内,都有一定难度。
而组织有关科研院所、院校的专家合作攻关开展研究,也有多种操作上的困难和不便。国外一些设
计公司则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因此能够满足企业在这方面的需要,这将使大企业的上述需求
得以满足。
此外,目标市场在国外的一些企业的设计任务,若交由熟悉国外市场需求的国外设计企业,一般会
比交给国内设计公司有利。可以看出,国外设计公司进入中国,将有利于我国工业产品设计品质的
迅速提高,促进企业提高适应未来市场的竞争能力。
3、 与国外设计公司的竞争将是有利于提高我国设计业的整体水平
我国的工业产品设计公司虽然为数不多,也缺乏规模,但是我们知道在艰难创业中生存发展至今的
许多公司,都是由执着地为中国设计事业奋斗的设计师组成,他们将在新的形势下,发挥自己的优
势,与外国的设计企业一争高下。在竞争的过程中,自身的弱点将暴露出来而得到改进,同时,他
们将学会许多新的东西,全面增强自己的实力,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当然,在未来的竞争中不免
会有一些国内设计公司落下马来,但是总体来说,我们相信,以入关和国外设计公司进入中国为楔
机,设计价值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随着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的需求和设计业务的增加,国人自
办的工业设计公司将会在这种新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4、 有利于提高工业设计的地位和对设计的价值的认识
如前所述,我国进行了近20年的工业设计宣传,但并没有引起企业和社会的普遍重视,设计的价值
亦不为广大民众所认识。在我国产品设计与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相比,虽然与企业产品生产关系更
加密切,其科技含量也高于二者,但价格却是低得可怜。这种状况一方面会随着社会、企业对设计
认识的提高逐步变化,另一方面可能在国外设计公司进入中国后得以改观。笔者认为,当老外的设
计报价被企业接受时,整个行业的报价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5、 有利于我国设计师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我国工业设计专业历年来培养的毕业生不少,其中不乏在产品设计方面富有才华的青年。然而由于
产品设计市场的狭窄,许多人改行干了其他工作。而为数不多的继续从事产品设计者,在整个设计
业的不景气的环境下,未能更多地参与富有挑战性的重大项目。
外国设计公司进入国内设计行业,必然要雇用国内设计人员。进入这些公司的青年设计师将可以接
触到国际先进设计企业崭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各种先进的设计软硬件以及先进的设计管理,
这将加速他们的成长过程,相信最终还是为我国培养了人才。
另外,国外设计公司进入中国,也将有利于拓展我国设计教育的视野,促进设计教育教学和方法的
改进。这对于我国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国外工业设计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不可避免地将带来负面影响,概括地说,这种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造成对本国设计业的冲击和设计公司经济上的损失
由于"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加之外国设计公司可以凭借以往的业绩和影响力、以及创新的设计思想,
先进的设备条件、丰富的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和完善的服务等优势争取客户,所以他们将容易获得
部分企业,特别是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的订单。这不仅使中国的设计公司在经济上受到损失,同时
出将使他们失去重要的机会,影响我国设计业的发展。
据了解,一些国外公司正在通过到企业访问、座谈、介绍情况等形式积极拉单,攻势非常凌厉,有
的在短短几天内,就争取到了企业大数额的设计委托。简直令国内设计公司不可想像。
2、 造成本国设计业人才流失
在工业设计业务中,设计人才是最可宝贵的。国外设计公司立足中国,最缺乏的就是熟悉本国国情
的设计师及设计管理人员,因此,必定要雇用这类人才。而外企的高薪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将诱使一
些设计师跳槽。这些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流失,对于国内设计公司无异于釜底抽薪。由于优秀
设计人才的流向是国外设计公司的一方,这将进一步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因此,人才流失比
损失订单更可怕。如果当真出现这种情况,它将使国内部份设计公司受到沉重的打击。
4、 关于对策的几点意见
种种迹象表明,外国工业设计公司欲进入中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已经可以予见,在未来的
数年中,部分外国设计公司将在我国沿海某些城市为广州、深圳、上海等地设立分公司,或组建以
他们为主的合资公司。这些公司立足沿海,在积极争取当地设计业务的基础上,还将把营业范围逐
步扩到内地。他们将成为中国设计业不请自到的"外员"或"外国军团"。
基于此前的分析,国外设计公司进军中国设计市场,在可能对本国设计业造成人才流失等冲击,夺
走本国设计公司部分订单,给本国设计业带来经济上损失的同时,也有在多方面促进对于我国工业
产品提高设计品质,促进本国设计业发展的正面作用。因此,国外设计公司进入中国对中国设计业
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面对这样的形势,笔者认为,我国工业设计界首先必须有一种正确的心态。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设计本无国界,在当今全球经济的环境中,如同国外商品进入国内市场一样,
国外设计公司进军中国工业设计市场完全是一种正常现象。闭关自守的经济只能是落后的经济,闭
关自守的设计业同样意味着保守和落后,它将不可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面对外强的"入侵"中国设计业要有危机感和振兴本国工业设计事业的紧迫感,同时更要勇敢地面对
外国设计公司打到自家门口的国际竞争,积极迎接这一挑战。
作为迎接挑战,促进本国工业设计业发展的对策,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虽然国外设计公司实力较为强大,但他们所面对的是中国设计市场。在这方面我国设计公司具有熟
悉本国国情和企业具体情况的优势,完全可以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与国外设
计公司展开平等的竞争。
国外设计公司由于报价方面的因素,使其主攻方向着重在部分大企业的某些主导产品
的开发设计这类综合项目上,而对中小型企业的产品设计任务,则鞭长莫及。我国的设计公司则可
以在继续巩固扩大这一原有阵地,并可在此基础上,凭借实力和相关的优势,积极争取对大企业综
合项目的开拓。
2、 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
国外设计公司的优势,不仅存在于资金、设备、条件等硬件方面,还存在于市场信息资料快捷、准
确、企业管理规范、各种相关技术的综合实力强等方面。国外公司的这些长处正是现阶段我国一般
设计公司的短处。因此,我们应认真向国外设计公司学习,努力在上述几方面加以改善,不断提高
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增强竞争实力。
为此,国内设计公司应加强设计管理,使之更加科学,更加规范,保证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面对国外公司对设计人才的吸引,要尽可能增强自身的凝聚力,避免人才流失。
为竞争的需要,国内设计公司应认真加强对于市场,包括对国际市场的分析研究,充分掌握市场信
息,克服以往在这方面的不足。
此外,国内设计公司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技术方面力量,使产品造型设计与工程技术设计更好地配
套,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4、 加强设计行业的联合与交流,实行开放政策
为了竞争的需要,设计公司可以在建立共同遵守的楔约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采取公司与科研院所、
院校实行联合,公司与公司之间相互联系等方式,增强竞争力。
以往设计业内部之间交流不足,公司与公司之间互为竞争对手,这种状况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今后应加强设计行业之间的信息与技术、管理与设计思想方面的交流,起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作用。
设计业的交流也应邀请国外在华的设计公司参加。国外设计公司参与交流,对于本国设计公司是一
种学习的机会,同时对国外设计公司来说也将利于他们了解中国的国情。
有条件的国内设计公司还可以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聘请国外设计师加盟,完成某些设计任务,如
目标市场在国外的产品设计等。这种作法香港、台湾、日本都在采用,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今后,随着我国设计业的发展,本国的设计公司也可走向世界,在国外设立分部。
6、 中国设计业需要政府的支持
如前所述,由于中国的工业设计业毕竟刚刚起步,面对国外设计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在自身不断提
高实力,迎接挑战,争取生存、发展的同时,中国设计业需要政府的一定支持。关于这种支持,笔
者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给予重视、增加投入,采取如日本G标志那样的政
策,对于设计优良的产品给予优惠,激励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下功夫。
(2)为了振兴本国工业设计业,提高设计公司的竞争力,建议通过对现有设计公司的评估,对于那
些经营有方,设计水平高、业绩好的民营设计公司,在贷款、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鼓励,
扶持这类公司进一步增强实力,参与国际竞争,为企业提供的更好产品设计服务。
(3)在企业产品设计需求大、工业设计业发展良好的省市,由政府部门牵头,集中各方面的优秀人
才,组建工业设计中心,并联合院校、科研单位和社会上的民营设计公司,共同为企业提供从市场
调研分析、产品设计、工程设计等一系列优质的服务,协助企业开发产品,创品牌优势。在条件成
熟时,也可以组建全国性的工业设计中心。这一措施旨在建立我国工业设计的"省级队"和"国家队",
使本国工业设计进一步形成拳头的力量,有计划地提升本国产品的设计品质和产品形象,创本国的
产品品牌,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7、 改革设计教育,提高设计人才素质
设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的设计教育,应当进一步转变观念,强调综合素质与创
新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新的形势和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必须进一步改革教育。在这方面我国的
设计教育工作者正在进行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并且已有大量的文章论及。笔者所要强调的是,面
对工业设计新的国际竞争,社会和设计业对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设计教育关系到明
天中国工业设计业的振兴,整个设计界都应当给予关注和支持。
世纪之交,国外设计公司进入中国设计市场已成为中国工业设计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即将出现在中
国的工业设计业的国际竞争,对于中国设计师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只要我们奋力迎接挑战,
继续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扎实地开展设计实践,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提高,我们就能赢得这
场挑战,赢得中国设计业发展新的机遇。中国设计界二十年苦苦等待的设计业的繁荣,将随着经济
的发展,在中国设计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到来。
——杨向东执笔
1999年6月20日 于广东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
杨向东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造型设计分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常务理事 日本设计学会正会员 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 e-mail:yangs_des@163.net
汤重熹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 广州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
梁玉成 广东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师
  文  /  杨向东 汤重熹 梁玉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