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Elaine Ann是 Kaizor创新公司的创办人。 Kaizor公司是一家香港的战略创新公司, 主要向那些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提供创新战略和设计及用户研究。作者已经在美国居住和工作达12年之久 ,研究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下的设计策略( 主要客户包括Fitch Worldwide,Razorfish ,Henry Dreyfuss 和 Philips 等设计公司)。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在行为,文化,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Elaine和她的公司设法架设突破这种差异的桥梁,而且她们在这方面极具洞察力。 伊莱恩提出了亚洲的新产品创新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程序与方法。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关于 Kaizor 创新公司的信息,请访问http:// www.kaizor.com或发电子邮件 info@kaizor.com
作为一名美国设计师你是否担心设计工作将会迁移到中国?你注意到设计工作中的日益激烈的订价竞争和产品的外包设计了吗?你对那里的设计质量感兴趣吗?
也许你从未到过中国,但你应该听说过中国令人吃惊的每年9.1%的GDP增长率,与此同时中国出现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这是美国人口的5倍)。你已经从《商业周刊》和一些杂志看到对中国设计大量宣传,但其中的事实真相是什么呢?
*资料来源于国际货币资金组织2003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关于中国设计你应该了解些什么?
当身处两个不同的设计世界 (美国和中国)的时候,任何一个设计师都会紧张起来。美国的设计者害怕失去他们的工作,那是因为中国有1:8的订价优势;与此同时,中国公司也担心进口的产品在产品质量方面的竞争优势,会抹煞中国的本土品牌。
如果你只是关注到事情的一个方面, 除了担心受打击和一点愤世嫉俗外,不了解事实的真相那就更糟糕了。人们惯有的一种双极的心态总是不自觉地假定事情得或失的情形,其中一边总是不好的。但是当你完全看到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问题可能会变成清晰起来。
首先,“中国”是一个大的词汇,而“设计”是另外一个。看你对这两个词的不同的理解,也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在下面的十大的误解和真相中,我们将会澄清有关中国设计十大误解并且揭示那些你所未知的事实真相:
关于中国设计的十大误解与真相:
误解1:所有的设计工作将迁往中国。
真相: 是或否
这一个答案分为两个部分,主要依赖你如何定义“设计”的范畴。 设计是一个非常大的词汇,从设计公司的品牌策略,到设计一种创新的清洁的方式, 还有设计一把牙刷的造型,所有这些我们全部称它为 "设计"。
1)如果你认为 "设计" 仅仅是产品造型或样式设计的话,那么设计服务真正地搬到中国就是很有可能的事。对于那些只是为了寻求产品最新最快的“再包装”而在行销中要求不同产品样式的客户来说,他们可以在中国找到非常老练的产品设计草图和设计表现服务,而且这些在中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本效率[图 1,2,3]. 中国也有提供一步到位的设计服务的本土优势,从设计表现,到工程设计和机械制造。因此客户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图纸上的设计能否被制造出来。
图1 中国江南大学学生的汽车设计表现
图2 中国清华大学学生的汽车设计草图
图3 中国深圳某一设计公司的设计表现
2)答案的另一方面是好设计草图和设计表现却不等同于创新性和创造性。 中国传统的教育系统更多的强调考试和教学方法是一味的灌输式的讲授方式。 (老师教,学生听) 学生们很少被鼓励提问题和挑战观点,这些都抹杀了他们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 中国的尊重上级和长者,,使得设计很难成功的运作,设计强调的是平等和团队精神的文化背景。中国的设计院校也有在固有文化继承,雇请其毕业生成为设计教师。这一种现象非常典型, 当"信任" 被放置在已确定的关系上,就必然阻碍其文化和背景的多样化。
然而, 中国的设计产业正在急速的增长。目前,中国有超过400所设计学校。 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有许多国际性的设计会议,讲座和高级研修班在中国举办。中国设计产业的形势不会一成不变的,但是需哟时间去改变观念和工作的方式。美国的设计师需要很快从事更高的策略级的设计服务,即创新设计。光明的一面是,当中国厂商能以价格的五分之一生产一种成熟的产品时候,他们自然会认识到战略设计和创新的重要性。现代商业需要创新, 并非以前所认为的"当我们有钱花费到设计上"时才去考虑设计。 创新否则就被淘汰。
误解2:中国设计师正从事廉价的设计工作。
真相:
麦当劳公司的一个汉堡在美国卖多少钱? USD 99 分。而1美元又能买多少中国馒头呢? 或许是八个或更多, 还要看你是在那个城市。在美国,相同数量的钱也购买不到与在中国的相同数量的货物和服务。 外国人可能不会理解在美国和中国生活水平有着巨大的不同。美国的一个设计工作者 (几个小时设计咨询费) 可能在上海是一个初级水平设计师一个月的薪水。 这样的工作为了USD0/月, 在中国并不构成 "低收入" 或 "廉价劳动力".事实上,如果你住在中国,你在美国挣的薪水能持续你非常长的时间(当然,还要看你的生活方式了)。
误解3:中国的市场是一个13亿人口的同质化市场。
真相:
正如的欧洲人是不相同的, 所以中国人也是不尽相同的 [图 4,5 ,6]. 中国分为 23个省,5个自治的区域,4个在中心管理的自治区和 2个特别行政区 (SAR)[图 7]. 中国有 55个少数民族。甚至在中国大陆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有由于中国当代政策变化造成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价值取向的差异. 因此说中国至少可划分为30个不同的市场。
误解 4: 中国的市场在北京和上海
真相:
中国的主要城市象北京、上海可能是被关注焦点,支配外国人对中国市场的大体感觉。但前面已经提到,中国不是一个同类化市场。
不像美国,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国家的宏观政策来决定。上海,北京,天津和重庆是直辖市,像是香港和澳门被指定如特别行政区 (SAR),所有政府的经济特惠政策都不可能被外界完全通晓。中国政府最近指定 9个经济区域域:
1. 华南地区 (香港 ,澳门,广东)
2.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上海 江苏)
3. 华北地区 (北京 天津)
4. 东北地区 (吉林 辽宁)
5. 黄河中下游地区(山西 河南)
6. 中南地区 (湖北,湖南)
7. 西南地区 (云南,四川)
8. 西北地区 (甘肃,青海,宁夏)
9. 福建和台湾地区
处理中国的市场应该根据不同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要看你的业务是什么,不同的政策在中国的不同区域对你的业务可能影响不同,可能在有些地区更有利。中国的政府政策对人的行为方式上有着深刻的影响, 也影响到为中国市场设计的产品策略。举例来说,在8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打开国门,深圳是的第一座城市对外开放的城市, 中国的青年构成了庞大的地区移民,到南方群求工作机会。
误解 5: 中国的市场能够被长远地运作
真相: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市场发展是非常迅速地,而且增长率极快。 中国的中产阶级, 虽然只占中国整总人口的5%,但正以每年 1% 的比率增加。而这13亿人口的1%就是相当于纽约的人口! 在产品运抵中国前, 两年的研发时间太长了,使得你对中国市场研究数据和信息可能已全部过时。
而且, 如果你的客户或业务想要销往中国, 或为其的消费者设计产品, 它将几乎不可能理解那里纷繁芜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结构,如果实际上没去过那里。 中国有一句谚语: " 隔山买牛" 就是说由于地域的间隔,不了解情况事情就很难做好。正如没去过美国的中国设计师不可能为美国使用者设计合适的产品,那么不了解中国生活方式的美国设师也很难为中国市场而设计。
误解 6: 本土化就等于中文翻译
真相:
大多数进口到中国的产品,仅仅是其在美国成功产品的复制品,只不过把关键的信息翻译为中文。 产品直接灌输入中国有两大危险:
1) 在另外的一种语言环境中并不能理解这些直接的翻译,需要重新概念化。例如微软的Windows翻译为汉语并没有表达出“面向世间之窗”的寓意. 直译为"我的窗口"汉语听起来相当愚蠢。
2) 某外国的产品坦白的不一定是为中国的市场需要而设计 (例如 洗碗机, 不是中国常见的家用电器).
然而, 一旦了解地方性的文化和行为需求,许多洞察力将会升至水面,以至于新的产品创新和新市场开发。 例如, 中国的直立空调是非常常见 [图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住房条件的改善,而空调又不与房屋的建设一起设计,房间更大的制冷量,这样就导致了立式空调的大量出现。
误解 7: 中国还未形成自己的品牌。
真相:
也许最广为人知的中国国际性品牌是青岛啤酒。 中国通常通常改任的感觉是 "世界工厂",由于在OEM 业务方面的廉价劳动力量和原材料成为焦点。 事实上, 中国有许多自己的品牌[图 9]. 这些商标已经主要地迎合中国的内在市场,或产品对附近的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
海尔,TCL ,联想 ,美的,上广电都是中国主要品牌。中国大陆的消费者更喜欢国产的家用电器,因为质量和进口的差不多而且还便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品牌也正在拓展国际的市场而且方法改良他们的产品设计或创新他们的产品线。
误解 8: 优秀产品本身能够在中国获得成功
事实:
一个普遍的误解是在中国销售一种产品如同在美国销售一种产品。如果你曾经到过中国而且在看到各个地方广告,你将会发现各行各业, 从快餐, 化妆品和服装,到家用电器,办公室产品,公寓和旅馆,到处是名广告的身影[图 10,11,12]. 更可怕的是,那些名人可能完全与产品无关。 因为中国是一个以人为导向的社会,一个有代言人的产品胜过那些没有名人支持的产品。
误解 9: 在中国时间等于金钱
真相:
设计咨询在美国通常是以小时计算费用的,像出租车计费一样。 在美国时间等于金钱,而在中国则不同。 首先, 如果你有中国工作的经验很难区分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服务、智力), 概念和想法不可能不迟疑地当做有较货币的价值被收到比较有形资产货物(建筑物和产品)。中国仍然主要地是工业基础的国家,有形商品被认为是有极大价值的商品。
而且,由于伴随有计划经济的历史,每件事物在中国曾经的被政府根据在哪里工作、居住地以及所做的工作由上而下的分配。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一定的概念和预期是一种标准,像是提供竞争的比率和服务期望, 或有明确的时间范围和截止期限递送货物,不可能立刻在中国出现。当你的生活被政府照看时,时间和速度的观念也就大不同了。 自从1980年以来,中国年龄团体快速变化,思维模式也在迅速改变。
误解 10: 在中国商业的成功是通过优化运作,提高成本效率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真相:
中国的业务不能仅仅理解为资金和时间的一种交易。 在美国,友谊的观念在生意中是分开的。 然而,在中国做生意, 首先成为的一位信赖的朋友。当做中国的生意时候, 这种感觉的不同可能引起很多的挫折,如同外国人时常在他们的第一相会面会上立刻认真制定期限和对货物的期望,会被认为是攻击性的行为, 吃闭门羹。前面提到了,文,在中国教育系统,没有训练积极地提出问题澄清事实。再加上中国人的含蓄,不直接说出而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
幸好一旦信任的关系建立来,合作关系则比较稳定,客户不会因为降低价格或更新想法而被你的竞争对手所诱惑。 因此忠告就是: 耐性,耐性和耐性。
美国的设计师的生存手册:
1. 学好普通话
不要以为英语是国际商务语言。 如果幸运的话,你可能会与中国大陆会说英语的人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意会你的概念。概念上的错误传达经常发生在你认为另一方一理解你的意思,其实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无法澄清这些问题。
如果到了中国,不论你是考察了解中国的制造业,还是为中国市场而设计,学好普通话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要是你会说像“你好”这样的简单的几句汉语,你的中国同事将会感到很吃惊,立即拉进和你之间的距离。
2. 亲身体验中国
如果你的工作与中国密不可分,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到中国亲自看看。那样你对中国的感觉就不会为媒体而误导,而且中国体验将出乎你的意料。
3. "像罗马人那样去做"
在中国,游戏的规则是不同的。 在美国的工作不可能适用于中国的, 而且坚持在另一种文化领域应用也要奏效,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小法。让你自己沉浸在这种文化中,你就可能会发现在中国时间、金钱观念,哲学世界观,政策和法律的观念的不同之处。你必须认识到在中国工作不只是在另外的一个国家的工作,而同时也是在另为一种文化中工作,在曾历史上主要以计划经济政策驱动的非常不同的政治系统中工作。逆着潮流只会挫败外国的公司,逼迫他们撤退。
4. 寻求帮助
如果在中国操秘对你来说太神秘, 太头痛,你可以找一个能够起到文化和语言桥梁的人帮忙。这样就不用你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由语言和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你认为一个从未去过美国的中国设计师会比美国设计师更能了解美国市场吗? 美国设计师一样不比中国设计师更了解中国设计。你就需要聘请在市场前沿并对中国市场较好把握的可靠专业人员。
文 / Kaizor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