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正逐渐从 “中国制造” 走向“中国创造 ”。站在跻身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肩膀上,创造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创造的核心——说白了,就是一种广义的设计能力。纵观世界知名的顶尖品牌,无不以品牌经验与用户体验的设计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
我们试图通过本专题中与西方大师的对话交流中,了解他们心目中的设计理念。西方设计在技术和多国文化之间如何连结,学术界如何培育新兴市场需要的设计精英,预备颠覆明日世界设计哲学是什么,以及他们共同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市场的看法。
希望迈向中国品牌的路,能从这些设计大师的对话中找到一些启示。
创新能够赢得客户,带来竞争优势,提升利润空间。但众所周知,创新的风险巨大,成功率极低,并且难以得到决策者的认同。创新注定如此危险和难以预测吗?伊利诺斯理工学院设计学院的副教授Vijay Kumar直面创新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可靠、更具重复操作性的理论。
Vijay Kumar是伊利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副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重点是战略性创新、创新方法、信息构造,以及以人为本的产品和通讯系统。他在上述领域有着22年以上的全球咨询、教学和研发经验。作为Doblin公司的创新计划带头人,Kumar有长达12年的顾问经历,为众多公司提供关于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咨询,这些公司包括Alamo、Amoco Oil、Cummins Engine(康明斯 发动机公司)、Hallmark(贺曼贺卡公司)、Lenscrafters、McDonald’s(
采访:伊利诺理工大学 设计学院
翻译:新浪翻译中心
Q:您在Doblin公司任职期间,以及目前在设计学院从事的教学研究中,都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创新行为对组织的挑战。那么创新问题在当今社会的现状如何?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A:在当今的世界上,创新层出不穷。近年来创新的大量涌现是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各公司对创新的重视。目前,大部分创新几乎都是由技术和市场需求驱动的。科技人员和公司领导通常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
另一方面,很多研究表明,现在创新的成功率非常低。创新失败多是由于缺乏市场影响力,或是由于消费者不接受某项创新。人们拒绝一项创新,是因为它不适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就连很多创新高手在谈到这一点时也承认,创新失败的比率是很高的。
提高创新成功率的一个办法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想法引入更多的推动因素。引入多个推动因素进行创新能,有助于确保我们的创新活动不会因为过于偏重技术应用或过于强调商业模式而导致失败。
Q:除了平衡决策中的侧重点,引入更多推动因素还会带来那些好处?
A:多元推动因素能增加创新的可靠性。例如,我们将基于人们日常行为的用户体验作为推动因素引入到创新当中,这可以使我们了解到用户的需求是什么,还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有时非常重要,因为它揭示了使用者的愿望和行为模式,从而使创新结果能够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考虑到了用户体验问题,人们接受创新结果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同样,你也可以引入文化因素,充分考虑创新结果能否被特定文化接受。比如说,当我们面向全球市场进行创新时,文化上的需求和对当地文化的适应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公司在创新中引入诸如此类的推动因素,就会减少那些可能导致创新失败的因素。通过增加推动因素的数量,组织也就拓宽了创新中的衡量标准,从而最终降低风险。
Q:但是好像随着越来越多的标准被引入创新过程,组织可能会趋向于渐进型的创新,而非能改变市场或创造市场的创新。这是否需要权衡?
A:我不觉得这两者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把更多的标准引入创新过程,并不意味着就不能产生能改变或创造市场的创新。
我承认,如果引入过多的创新标准,这两者之间确实会产生一点联系。过多的标准可能会将一些非常大胆的想法排除在外。但即便是增加了创新标准的数量,不管是渐进型创新还是能改变或创造市场的创新,都是有可能实现的。实际上,如果我们适当地运用推动因素和创新标准,就能降低改变市场和创造市场的创新的风险。相反,渐进型创新并不意味着风险更小。创新天生就有风险,这也正是我引入创新计划的切入点。
Q:既是“创新“,又能”计划”?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
A:对我来说并不矛盾,因为创新是可以被计划的。我们在计划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正确的思维、正确的方法和严格的规范,来确保成功创新的诞生。有人会说,你在制定计划时没法你所面对的是什么。同样的,创新就是你现在所不知道的新事物。这可能使“创新计划”这个词听上去有些自相矛盾。但是你能马上了解未知的事情吗?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创新计划成为并不矛盾的一件事。 文 / 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