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们有史以来各种艺术已经把所有的曲线形式,色彩形式,绘画形式探索完了,其中尤如象立体空间,那么需要创造新的形式,要高效率、动感,又不能和以前重复,只剩下什么呢?直线,几何圆,只剩下这些东西。这三个思想汇聚到一块就形成了包毫斯的几何美,几何型。也就是点、线、面,探索形的合作的结果,把结构主义新形式进行了发展,造成了拆迁形式。回头来回顾历史你就发现,他们的确是站在一个历史的很高的起点,而且站在人类整个历史纵断面的把所有东西都考虑在创造中,花了10年工夫。但是我们的三大构成问题是它们正经历这么长时间,而我们把最后的结果都没有搞清楚,而把他们最初的,尝试那些东西的作为它主体了,变成了三大构成。这是第一个问题。哦,把他们的形式,把他们的审美观念,时代感没有抓住,把他们创新思维没有抓住。只把他们早期探索的那些形式,把它变成主流了,这是错误的认识。
第二,那是100年前德国人的东西啊。中国人认同不认同这个,我不知道。我进行了调查。你们这些年轻人呐,这么积极啊,都很现代,很酷。我调查的结果你们比我还传统。我调查过的,我把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表现形式、现代的表现形式、后现代表现形式,我都归纳,进行统计。统计的结果:认同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是95%以上,而认同西方现代审美观念的85%以下。这个结果使我很吃惊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现在的教学远脱离中国文化,还有我们是盲目照搬西方。中国人不完全认同西方人的审美观。这就是我改造三大构成的基本想法。
另外,还有第三点,创新有没有规则?(有,没有,)有,认为有的人举手,认为没有的人举手。放下。还有其他那些人想什么的?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想什么的?如果创新有规则,咱们把它的公式教过一遍,这不就简单了吧。没有公式。而三大构成恰恰把它变成分割法则,认为那是个创新的公式,这是错的,这就是模仿。
第四点,中国人的审美观很多的新形式的,各种形式很多的,我把它先抛在一边,就弄了这么一点的东西。因此造就了我们现代的标志都是雷同,全国各地都一个样。基于这四点,我们彻底改造,把原来三大构成内容这么弄,“吱”压缩成这么点,也讲人类历史上1920代曾经出现过这个东西,让他们要知道,而且要明白是怎么做法。我们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审美。我们把中国传统审美观总结了这么几条,西方现代审美观也总结几条,后现代总结几条,就一个一个突破。我举一个例子啊,柔和。中国人认同柔和。瞧这烟灰缸,本来是几何造型,它就非要做得很柔和。我回国来,对这个我的印象最深。我们的电话机和人家的电话机造型很不一样,差别太大了。我就看到这不行,参观了我们的电话机,我的感觉是什么啊?就像一大堆发面团,揉,揉,揉,“啪”往这一摔就是个电话机(笑),我还不敢说,怕得罪人。因此,在外边我就问这个电话看起来好看不好看?“还不错”(笑)用那个几何造型不行,经过调查,我发现人们都认同这个圆乎乎的这个东西哦。同样我的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包括我们的微波炉,都是这个特征。要曲线,曲面。因为哪个买了它,都感到挺柔和的。因此,我就抓住了柔和是中国人审美观念的一部分,很典型的形式之一。但是,这课怎么上呢?我们第一步,让每个人必须拿文字写出来他对柔和的理解是什么?什么叫柔和,他们写出来。不能写形式,不能说这个曲线是柔和。审美是什么呢?是讲心理感受。要讲这个东西对他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有同学写,什么叫柔和?是***手。这是形式,他肯定从小有过联想。当他感到孤独、害怕的时候,扶住了***手,睡觉睡在***手上,他感到什么东西啊,感觉到安全,感觉到平和,感觉到心里愉快等等。这是他们对柔和的心理感受。要求每个人必须拿文字写出来。为什么?因为文字表达能力是创造性五个特征之一。我们过去在艺术上忽视了这个训练。你问:“啊,你这幅画,这个,这个,真妙啊!怎么画的?”“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笑)他表现他水准高,他比小学生表现得水准低,他语言表达能力差。因此,我们就要求学生必须写出来什么叫柔和,而且一个个上去讲。这一讲,不得了了。学生发现怎么搞的,他跟我理解的不一样。按照过去方式,咱们阶级斗争就开始了。“不对,你那不柔和,我这柔和。”他说:“不对,你那不柔和,我这柔和。”这叫个体小农,自我中心,明白吗?因为审美心理感受每个人不同,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我们这个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把大家的心理感受明朗化,使每个人都了解,审美对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主观的。你了解别人,就知道审美是多元的,对柔和的理解是几十种,上百种。这和艺术有什么不同?艺术,强调个性,强调表现自己的特殊性。他越和别人不一样,他的作品越有价值。设计不行,你必须理解客户,理解很多人的审美观念,你设计的产品才能被人家认同。因此用艺术的方式来教设计,就把人 都变成了个体小农,自我中心了。脱离了艺术,也脱离了社会。艺术那么做,在它本行是对的。我们原先做的是错的。发挥得还不充分。为什么呢?老师总爱说你这个对,那个错,这个好,那个坏,老师是拿它作为标准。但是呢,越衡量学生越没自信,老师越能衡量,学生越想模仿老师。因此,造就现在很多美术学院学生人格分裂,在学校教室里画的一堆画,全是冲着老师胃口的,回到家里自我设计划的另一堆画那是他的。我们现在回头看,承认每个人的审美 观,而且鼓励他把他的审美观表现出来,同时,还要了解别人的审美观。如果谁在这个时候吵,我们就扣他的学分,缺乏职业道德,缺乏学习动机,这是严重违规。另外,怎么弄呢?当一个学生说什么是柔和时候,别人会想怪了,他为什么那么想,于是他就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觉得那个东西柔和?我就从来没有这种体验。你说***手柔和,我***手竟是老粗的茧子,我就那么度过。他就开始讲故事,我小的时候,有什么一件事情,遇到什么情况,当时那个情景使我永生难忘,这就是我的柔和体验。这样行不行?他了解这个,他就知道审美观念那个人是怎么出来的,这对他本身就是一种启发。你们看看哦,你们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了解30个人不同的审美观念,30个人对柔和的不同理解,有过吗?很难啊!只有在我们这个课堂里头能造就这么个气氛,你能够了解别人对柔和的理解。你了解得越多你的设计经验就越多,审美观就越多越好。同时,把自己的审美观点也能够提高,丰富,更纯正。
第二步,表现柔和不限手段。一个同学说水柔和,风一吹,你看波浪多么柔和啊。一个同学说毛线,一个同学拿丝巾一甩,多么柔和。我们有个土家族的女孩子抱着一堆沙子往桌上一撒看这就是柔和当然还有别的形式,还有话语,还有动物,人体。他们突然发现前后不下几百种手段,这就是任何人讲不出来的。他如果批斗别人,他就永远学不到这些东西。因此,要角色转换,要吸取别人的,会更加纯正。严格禁止人和人之间的斗争。
第三步,通过造型设计表现柔和,不限形式。你可以是标志,可以是服装,可以是一个发型,也可以是你的一双鞋,也可以是手机,随身听,MP3,不限。而且要求你表现的形式越多越好。这下乐了,同学们的作业拿出,每个人都一本,都往那一摆,大家一看,那个非常热烈啊。哇!这么多啊!甚至很多是完全对立的。他这个就明白了设计,绝对不敢拿自己的东西作为一个主观臆断法。你说喜欢柔和,好,我柔和,画出全是柔和的东西。现在他们就明白了,当人家说喜欢这个造型柔和,他马上就问你对柔和是怎么理解,你认为什么东西,什么形式柔和,他学会去了解。当大家互相看这个造型的时候,发现这个问题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画完整的圆,圆最柔和。那我们学工科的学生,数学解析几何里头,二次曲线,三次曲线全都学过。这使他们都明白了并不是任何曲线全是柔和的。过去画画,“吱”一条曲线,柔和。不对,圆弧才柔和。二次曲线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以及所有三次曲线以上的表现的是动感,是速度感,是加速度感。那个是现代社会的,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柔和。这样他们就从细节上区分出来了柔和和动感之间的区别。这是我们以前老师从来没讲过的。那么经过这样的一个个回合,学生呢,思想也宽广了,造型也纯正了,而且审美观也多样化了。 文 / 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